关税大棒, 往死里敲: 美国为何要拿“印度仿制药”开刀?
特朗普最近对印度真是“杀红了眼”。
前有对印度再加税25%,后有宣布要对进口的医药产品加征高额关税,一年,最多一年半,税率将升至150%,之后将升至250%,除非制药公司将自己的业务都转移到美国。
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就是冲着号称“全世界最强”的印度仿制药来的。
因为美国约四成的仿制药都来源于印度,这一棒等于直接打在了印度制药的软肋上。
那么问题来了:
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种类那么多,“万税爷”为啥偏偏跟印度制药业过不去?
背后的真实目的又是什么?
关税加码,药企遭殃
原因很简单——打蛇打七寸。
仿制药是印度的支柱性产业之一,每年都要向美国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药品,生产了美国近40%的仿制药。光是去年,印度就对美出口217亿美元药品,而其中仿制药占了83%。
可以说,对外出口就是印度制药产业的“命根子”。
所以说,懂王的“加码关税”让印度很难受。因为关税加到这种程度,药企就几乎再无利润可言,要么就干脆放弃美国市场,要么就举家搬迁到美国,几乎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。
事实上,美国看印度药企早就不顺眼了。
美国的《特别301条款报告》,就曾将印度列为“重点观察名单”,指责印度是全球分销假药的主要来源之一,还说印度市场销售的药品中有20%是假药。
在今年4月8日和更早之前,特朗普更是撂下狠话,威胁过要对进口药品征收关税。
而每说一次,印度医药行业就陷入恐慌一次,大型药企的股价也跟着下跌一轮。
而老美这么三番五次“吓唬”印度,就为了一件事:制造业回流。这个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是特朗普的口头禅之一,什么汽车回流、芯片回流、造船回流,现在是轮到药企回流了。
众所周知,美国人爱吃药,尤其爱吃止疼片。
像布洛芬这种都是1000片1000片的买,有的人一年吃的药比咱们十年吃的糖都多。
这么大的市场,这么高的利润,懂王怎么可能不想要。
但偏偏有印度这个“世界药房”当拦路虎和绊脚石。
美国人每年吃的处方药里,90%是仿制药,其中药物活性成分(API)有35%来自印度;高达60%的高血压以及心理健康处方药,也同样来自印度,更可气的是还贼便宜。
这里外里的,抢了美国本土药企多少蛋糕啊。
当年一部《我不是药神》,让大家记住了印度的仿制药价格有多低,有的甚至比正品便宜数十倍,究其原因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没有“赫赫有名”的医药复合体。
在制药这块,印度主打一个生产成本低、研发能力强;
而且在其《专利法》的保驾护航下,只要生产工艺不同,哪怕成分一模一样也不算侵权。
比如人家原厂的是片剂,印度做成胶囊的,就“合法合规”。
如此一来,很多买不起原研药的国家,都靠着印度仿制药救命,就连老美自己也离不开。
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:
美印两国专利法背后的价值观碰撞,以及治病救人的药品到底该如何定价。
美国药企最爱的一招就是专利常青:
专利快到期了,加点新用途、新剂型、新包装,就能再次申请专利。美国的专利法也很宽松,只要有点创新就给批。这么做只有一个目的,垄断专利和市场,抬高药价,挣民众的救命钱。
至于美国民众能不能吃得起,对于跟资本同流合污的政客来说,那不重要。
在利益至上的他们看来,要么彻底毁掉印度药企,要么让它们搬到美国。
最好是后者,这样总统阁才能随心所欲签署行政命令,好让他们涨价。而一旦涨价,美国本土的药不愁销路不说,还能增加就业岗位,简直“双赢”啊。
但这事儿真有这么简单吗?
别说让印度的仿制药企搬到美国了,就是让美国药企回迁都很难。当初人家搬去印度和爱尔兰,不就是因为美国人工贵、环保成本高,药品审批又慢又“狮子大开口”么。
如今这些问题不但没解决,还更加雪上加霜。
要知道,特朗普政府可是对钢铁加征了25%的关税。
这么关键的建筑材料大涨价,厂子多出的建设成本谁来出?
就算药企们心一横,硬着头皮搬来了,那审批建厂、搞环保、找工人、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那一关,也起码得三到五年了,到时候还不知道美国是个什么光景呢。
落得个几十亿美元砸下去,只打了个水漂这种结局,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所以,最终会有多少冤大头“自投罗网”,还真不好说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国这个进口药的关税大棒也未必能挥舞起来。
要知道,美国市场90%的活性药物成分(API)都依赖进口,其中60%来自中国。如果美国真的对进口药品征收50%,甚至更高的高额关税,全球药企本就微薄的利润将被彻底压缩。
不少企业会选择退出美国市场。
据分析师估算,仅25%的关税,就会让美国每年的药品成本增加近510亿美元,而如果将这一成本全都转嫁给消费者,美国药品价格或将上涨高达12.9%。
这样一来,美国医院和药店将面临药品的大幅涨价,甚至断供。
社会更加撕裂不说,恐怕MAGA阵营也得闹翻天。
虽说离中期选举还有一年多的时间,但这两个月以来,特朗普负面消息缠身,支持率一直在下降,因此就算敢拿民生问题硬刚,最终也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,意思意思就过去了。
内因不支持,外因这关也不好过。
虽然印度对美国市场有一定依赖,但仿制药是印度的战略性产业;同时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,还没有那么脆弱,不是老美三两句话就能击垮的。
如果美国继续步步紧逼,印度也有一定能力“以药反制”,比如限制对美出口、提高药价等。
如此一来,美国也不可能轻易与印度药企全面脱钩。
另外还有一个可能性:
美国可能并非真的想让印度药企完全退出美国市场、或迁到美国。
更深层的意图,是把药品当作贸易谈判的筹码,用来逼迫印度“专利保护、市场开放、采购美国医疗器械、削减俄罗斯石油进口”等问题上让步。
毕竟,这种先“狮子大开口”,再“后退一步”的筹码游戏,也是懂王的老套路了。
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,如此一番操作,和印度之间的裂痕必然是更加深了。
合作破裂,前路难测
看到这可能有人有疑问:
印度不是和美国的关系一直不错吗,为何突然闹成这样?
就在今年2月,莫迪到白宫和特朗普见面时,还表态说印度想成为全球最先进的经济体之一,要把美国当成重要的合作伙伴;他甚至引用特朗普阵营的口号称:
“当美国和印度一起努力时,MAGA(让美国再次伟大)加上MIGA(让印度再次伟大),将成为一个促进繁荣的大型伙伴关系。”
这“忠诚”表的,这“马屁”吹的,看的一旁的川普笑容就没停下来过。
但实际上,“万税爷”跟莫迪“老仙”这哥俩儿,就是个表面关系,俩人一个是吃什么都不吃亏,一个是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,心里的小算盘一个比一个精明。
这两种性格本质上属于结构性矛盾,忍到今天才撕破脸,实属不易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天大的事,能让面和心不和了十多年,却次次见面都能热情拥抱的哥俩儿,不想再忍下去了呢?
表面上看,是俄罗斯石油惹的祸。
美国不让印度买,但印度偏要买,于是特朗普一怒之下签署了行政令,对印加征25%的额外关税,美国对印度的总体关税税率提升至50%。
对此印度是很不爽的。
在它看来,逼得自己大肆购买俄油的不是别人,正是美国。
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欧洲国家基本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石油,转头向美国、西亚、非洲采购。而没得选的印度,面对不断上涨的能源总支出,这才以低价大规模购买俄罗斯原油。
不过这些都是拜登政府时期的旧事了。到了懂王“当家”后,越看印度的做法越觉得不爽,认为印度低价购入俄罗斯石油,加工成成品油后再转售,是在牟取暴利。
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,更是把印度转售石油的行为称之为“印度式套利”,还说俄罗斯石油目前在印度石油总采购量中的占比高达42%,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前,这个比例还不到1%。
说的这么“义正言辞”,实际上不就是碍着你老美的事了么。
不管印度是把石油卖给欧洲还是谁,反正是耽误你老美卖自己的气,吸盟友的血了。
而面对美国这一轮的关税大棒,印度的反应很激烈。
但没办法,全世界能祭出“内循环”法宝、不怕贸易战的只有东大。更何况美国还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,而印度经济本来就缺胳膊少腿,严重不平衡,就指着出口回血呢。
2024年,印度的对美出口额870亿美元,贸易顺差接近460亿美元。
众所周知,“万税爷”最听不得贸易顺差这四个字,一听就应激,一应激就要加关税。所以,美国不高兴“印度转卖俄罗斯石油”是真,不能容忍印度之流大赚特赚美国人的钱,也是真。
至于印度,也终究不敢跟老美实打实的“硬刚”。
对此《纽约时报》嘲讽道:
仅25%的关税就足以严重削弱印度经济,若增至50%,则几乎意味着严重摧毁。
这还不算完。
8月6日,特朗普又宣布,对进口药品加征的关税最终可能达到250%。
一番操作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:
美国已经放弃印度,不再寄希望于它能牵制中国,“美印遏制中国”的合作近乎于破产。
这一点都我们来说绝对是有利的。
五年前,中印边境“加勒万河谷”冲突后,两国关系一度很紧张。
最近,关系又有缓和的迹象。
就在8月18日,印度外长苏杰生来了一趟。然后紧接着,印度苦苦求索的化肥、稀土和隧道掘进机的供应问题,就有了眉目,速度快的让人觉得痛快。
印度媒体认为,这是两国关系,因美国关税战带来的全球动荡后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调整。
此外,莫迪也计划8月底来天津参加上海上合组织峰会,这也将是他时隔7年再次访华。
不过鉴于莫迪的种种前科,未来如何还得观望。
但说真的,印度真的该好好反思反思了,人家普京、欧尔班、卢拉都在抢着“一路向东”,你这个本来就在东方的反倒是没这个自觉和前瞻。
“赢学”没有用,“神学”更不靠谱,美国已经不要你了,赶紧想想路在何方吧。
下一篇:没有了